英國脫離後,失去了歐盟市場和政策支持的英國經濟是否停滯不前? 英鎊是否會跌至低點? 英國貿易的未來是否會很困難?
以上是許多投資者內心存在的疑慮,事實上,英國政府在脫歐後做出了很大的改變和努力,提出許多的新政策和簽訂新協定證明自己從歐洲走向國際的決心。 英鎊近期的匯率也是大幅上漲,加上昨日(2021年3月3日)發佈的英國春季財政預算計畫中,確定將印花稅假期豁免延長至6月底,以及5%首付的政府擔保按揭貸款買樓等推動房地產市場復甦的計畫,都是脫歐後英國致力於發展經濟的積極表現。
图源:xe.com
佈局國際經濟貿易戰略
脫歐公投之後,英國一直在為自己的國際經濟貿易新戰略佈局,在此之前英國作為歐盟的一份子,一直受限於歐盟與全球70多個國家簽署的貿易協定。 在脫歐事已至此的情況下,英國為了填補這部分貿易協定的空缺,加速自己的腳步與全球91個國家簽訂了34 個新的貿易協定,總金額超過1.2 萬億美元,占其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的 64%。 資料來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255443
圖為與英國達成(深綠)和正在談判(淺綠)貿易協議的國家。 圖源:Wikipedia
另外,英國還與美國、印度、紐西蘭等18個國家就6個貿易協議進行談判,彌補英國脫歐帶來的貿易協定損失,也進一步強化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渠道,嘗試發揮政策的優勢進而推進與更多的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加快融入全世界的自由貿易。
簽署日英「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簽署儀式在東京舉行,英國國際貿易大臣Liz Truss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出席
早在2020年,英國就開始極力加強自己和亞太地區的合作,其中影響最多的就是去年10月23日與日本簽訂的日英「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該協定於今年1月生效,預計將給兩國雙邊帶來約146億英鎊貿易額。
隨著英國脫歐,日英貿易基於日歐EPA的優惠關稅到年底將失效,這讓英國和日本必須簽訂新的合作協定來強化兩國的貿易活動,該內容包括英日雙方進出口汽車和汽車零件的關稅降低,以及農業方面對英國出口藍紋芝士設立新的低關稅額度,日英EPA是英國脫歐後與主要國家達成的首個貿易協定,對英國脫離歐盟走向世界有著重大的意義。與此同時,英國也計畫與日本電信龍頭NEC (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將進行5G合作開發,上述這些都讓日英關係密切度已達到歷史新高點。
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英國脫歐後,開始有權展開自由貿易,就在今年2月初英國已經確定申請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預計將在今年春季展開談判。
圖為英國國際貿易大臣Liz Truss已正式向CPTPP各成員國提交申請
CPTPP生效於2018年12月30日,目前成員國包括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與秘魯等11國,總市場人口約5億人,佔全球逾13%國內生產毛額(GDP)。該協定主要目的在於免除或減少成員國之間的關稅達到95%以上,若英國獲得認可加入,將成為CPTPP成立以來第一個新成員國,也同時會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經濟體。
英國政府還表示,去年英國與CPTPP的成員國貿易金額約1,110億英鎊,自2016年英國決定脫歐以來,每年約成長8%,如能成功加入將能明顯減少餐飲、汽車等產業的關稅,這不僅讓英國擁有更多貿易機會,也能加快投入全球市場的腳步,從而深化與亞太國家之間的連結,為英國企業帶來更多好處。*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5885066
英國引進高科技人才政策
图源: financialexpress.com
英國人才引進這部分,一直不斷更新簽證計劃來吸引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 英國財政大臣Rishi Sunak於昨日推出無需擔保的積分制「Tech Visa科技人才簽證」規劃,這項簽證為高科技人才提供在英國尋找工作和長居生活的快速通道。 目前該政策已經獲得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的認可且將得到英國「Tech Nation」計畫的支持,主要目的是為英國年產值為70億英鎊的金融科技產業吸引全世界的菁英人才。 英國引進高科技人才政策的推出除了將鞏固倫敦在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也能為其他英國城市的金融科技業帶來發展,也為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
在英國脫歐後,毫無疑問給英國的經濟帶來了一些影響,但同時也推動英國把目光放在歐洲之外。而英鎊的攀升也明確顯示出英國邁向貿易全球化的樂觀前景。 在擺脫了歐盟框架後,英國正大步前進,為貿易國際化帶來與以往不同的活力,加上為了吸引全球菁英來英國放寬調整簽證制度等規劃,未來的表現讓人拭目以待。